欢迎访问www.365388.com(招商局)网站!
  • 湖北省“十三五”市场体系建设规划
  • 信息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8-02-15?? 阅读: 次??  字体:
  • ?????
    市场是联结供给与需求的纽带,是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决定性力量。完善的市场体系对于降低宏观经济运行成本、提高经济效率具有关键意义。健全现代市场体系是我省加快发展服务业和流通业的客观要求,是我省打造国内市场枢纽的重要手段,也是我省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及“长江中游城市群”等重大战略、贯彻实施全省“两圈两带”战略布局的重要途径。为加强对我省市场体系建设的宏观指导,促进市场持续健康发展,根据《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湖北省“十三五”市场体系建设规划》。

     

                            第一章 “十二五”时期市场体系建设主要成绩 

     

    一、城乡市场网络初步建立

    超级市场、购物中心、仓储式商场、大型专业店、社区便利店等流通业态蓬勃发展,城市流通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截至2015年底,全省商业网点总数超过5.6万个,规模以上商业网点4723个,营业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卖场1750多个。各主要城市初步形成了内环线内以购物中心为主、中环线内以超市大卖场为主、外环线内以大型综合、专业批发市场为主、社区中以便民超市、便利店为主的城市商业网络。

    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十二五”期间,累计新建、改造农家店29208家,建设配送中心44个,乡镇商贸中心83个,信息化改造2362家,基本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流通网络。配送网点覆盖了全省96%的乡镇、87%的行政村,配送率达到70%。乡镇商贸中心的建设促进了乡镇商贸服务业集群发展。在26个县()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基本建成“县域运营中心+乡镇服务站+村服务点”三级电子商务运营服务网络,改善了农村居民网络消费和生活服务环境。

     

    二、市场流通主体发展壮大

    龙头企业、农产品经纪人、贩运户、农业合作组织、批发市场、零售终端等多元流通主体快速发展。商贸流通龙头企业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全省商品销售过亿元的大型流通企业及集团179家,流通企业上市公司4家,规模以上商品交易市场140个。武商集团、中百控股、中商集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湖北武汉分公司等百货零售企业销售额过百亿,在2015年全国连锁百强中榜上有名。汉口北成为全国专业规模最大的市场群,年交易额过千亿元。

     

    三、现代流通方式不断创新

    超级市场、便民连锁店、专卖店、购物中心等新型零售业态不断涌现。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期货交易、信用消费等现代流通方式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在工业、农业等各个行业广泛应用,在线采购和在线支付的比例逐年提高。一批大型购物中心、百货店、综合超市等大中型企业和交易市场的现代化水平和功能逐步提升。

    各种农产品产销衔接方式稳步发展。“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农企对接”、“直供直销”等农产品产销衔接方式不断涌现。在上海、北京、深圳、南宁等7地举办以“饮长江水·吃湖北粮·品荆楚味”为主题的湖北农产品展销活动,设立湖北农产品营销中心,形成更加广泛的农产品直销网络。

     

    四、农产品流通设施逐步健全

    通过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集中连片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等工程,在农产品流通收购节点、批发节点、零售节点,大力开展集配中心、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冷链物流等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全省基本形成了以重点批发市场为核心,以专业市场为补充,以农贸市场、生鲜超市和社区菜店为零售终端的农产品流通网络,“买全国、卖全国”流通格局初步显现。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硬件设施条件得到改善,市场管理和运行机制初步建立,市场脏、乱、差、湿的现象有所好转。

     

    五、市场辐射能力不断增强

    全省一批传统专业市场逐步向现代多功能市场转型升级,建立起一批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管理品牌化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市场辐射能力不断增强。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已成为华中地区规模最大、成交最活跃的市场之一。两湖绿谷、白沙洲、四季美等3个农产品批发市场成为华中乃至全国有重要影响的超大型农产品流通市场。恩施华硒农产品批发市场对打造武陵山区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并联结华中地区与大西南、大西北的现代物流中转中心具有重要意义。宜昌三峡农贸城不仅弥补了鄂西大型农批市场的空白,而且弥补了我国西南地区高档次标准化农批市场的空白。

     

    六、市场执法监管明显改善

    我省各地区加大商贸流通体制机制改革力度,努力营造法制化营商环境,探索实行有力、合法、高效的商业综合执法体系。全省批发市场和各大超市基本建立了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做到了有检测仪器、有检测人员、有检测场所、有检测制度。大力开展“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准出准入制度’实施”为主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荆楚行”活动,效果良好。农业部对湖北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进行了四次例行监测,质量安全总体水平位居全国第一。

     

          第二章“十三五”时期市场体系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发展机遇

        从外部环境来看,“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良好,内需增长有很大潜力。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供给方面,人力资本、资本存量等要素供给质量提高。消费方面,就业形势良好,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投资方面,一些规划项目建设进度加快,出口回暖将带动相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中国地缘辽阔,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战略,可以创造巨大投资需求。

    从我省发展基础和条件来看,经过多年的奋斗,湖北省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明确了竞进提质、升级增效、以质为帅、量质兼取总要求,深入实施“一主两副”、“一元多层次”发展战略,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有助于企业减负增效、优化市场发展环境的政策和措施,明确了光电子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现代农业、医联网等15个产业领域发展方略,形成了湖北特色的产业集群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参与国际贸易的分工和国际产业转移,正在形成铁水公空多式联运、无缝对接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草根创富氛围正在形成。积极申报中国(湖北)内陆自由贸易试点,为“十三五”我省市场体系健康发展提供了思想、人才、资金、产品、基础条件的保障。  

     

    二、面临挑战 

    世界经济仍将处于低速增长和调整分化中,发达国家面临高债务、老龄化、劳动生产率下降等重重羁绊,经济复苏曲折艰难。新兴经济体面临资本外流和汇率波动的持续压力,经济增长弱势难改。大国政策调整分化、国际经贸规则重塑、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等,使外部环境更为复杂多变。

    在国内,经济趋势性周期性放缓,下行压力仍然较大,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凸显,增长动力平顺转换面临挑战。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多重挑战,企业经营困难,整体负债率偏高,企业“去杠杆”任务艰巨。受主要工业品价格下降影响,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增加,库存周转率下降,企业去库存压力加大。三四线城市高质量人力资源供给短缺。国内竞争加剧,相邻省份纷纷在市场体系建设上发力,加大农产品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电子商务市场、服务业市场等各类市场体系或平台的建设进程,对我省市场体系建设构成直接影响。

    我省市场体系建设还存在发展不够的问题。市场普遍层次较低、规模较小,缺乏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全国辐射力、全省带动力的大市场。总部经济和商贸龙头实力偏弱,市场的外向度受到严重制约。地区商业缺乏特色优势,市场聚集辐射的枢纽功能明显偏弱。以商贸业为核心、联动信息、软件、金融、物流、地产、休闲、文化、旅游、娱乐等产业的联动效应不足,市场带动能力不强。市场综合配套服务功能有待提升。农村市场现代化水平较低,市场流通效率急待提升。与流通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已经出台的法律法规得不到有力执行。管理部门缺乏执法的法律依据和行政手段,执法力度不够。

      

    第三章 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与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改造提升商品市场,拓展市场功能,创新发展模式,培育新兴交易市场,发展完善要素市场,努力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规模化、信息化、智慧化的现代市场体系。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创新发展、特色主导原则

    鼓励业态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优先发展特色优势市场主体,加快形成特色突出、布局合理、多层多元、功能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

    (二)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原则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充分发挥政府在引导公益性市场建设中的作用。

    (三)坚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原则

    立足实际,分清重点和主次,重点发展省内急需、影响较大、覆盖面较广、辐射范围大的项目。

    (四)坚持融合发展、谨慎新建的原则

        为避免重复建设,有效降低社会资本无效占用,把市场建设的重点放在优化市场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和转型升级上,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

     

              三、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按照“一主两副、一带、三群一区、多点”的市场空间布局要求,建设以工业品市场、农产品市场、汽车和二手车市场、电子商务市场为重点,特色市场为补充的一体化、现代化、立体化、品牌化、多层次市场体系,建设一批市场品牌,提升湖北市场品牌美誉度和知名度。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格局。

    (二)具体目标

    市场规模进一步壮大。经过5年的努力,到2020年,我省各类商品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商品市场交易额年均增长10%以上。

    市场结构明显改善。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年均增长20%以上,保持中部第一。

    市场主体实力明显增强。力争培育2家以上年交易额过1000亿元的市场主体,5家以上年交易额过500亿元的市场主体,10家以上年交易额过100亿元的市场主体。培育5家在国内具有行业领导地位的流通企业

     

    四、发展定位

        国内市场枢纽。以全国骨干流通网络布局为依托,把湖北建成国内农产品、工业品、原材料市场枢纽。横向来看,以武汉为核心,以宜昌、襄阳、荆州为支持,对接上海、南京、杭州、宁波、苏州、合肥、重庆等城市,串联起沿长江节点城市,依托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发挥承东启西、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把湖北建成长江沿线流通大通道重要枢纽。纵向来看,依托京港澳高速、京广高铁、京广铁路等综合交通运输通道,积极打造京广商贸流通轴、京九商贸流通轴,把武汉建成京港澳流通大通道和重要的流通节点城市,把武汉、孝感、咸宁建成京广铁路沿线商贸物流枢纽城市,促进农产品和工业品跨区域流动,带动湖北全面融入贯穿南北、衔接东西、辐射全国的重要流通大通道体系。

        市场体系建设示范区。以黄石内贸流通体制改革试点、荆州市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试点、荆门市综合执法试点、来凤创建全国“商旅文融合发展试点县”为契机,在全国率先突破传统流通体制机制障碍,加强顶层设计,做好规划引领,积极推动市场优化整合,把湖北建成全国市场体系建设的示范区。

    产业联动新引擎打造产业—市场价值链,不断充实市场供给内涵、优化市场供给结构、提升市场供给能级。提升产业—市场联动集聚功能,提高市场交易展示、仓储、物流配送、加工、研发、办公、食宿、休闲、娱乐等综合功能供给水平和专业市场区域竞争力,把湖北建设成市场转型升级新高地

    内陆开放新高地。畅通内外联系,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成渝、京津冀、中原、关中等地区合作互动,构建统一开放的国际国内市场对接平台,深化全球合作和国际交流,打造内贸流通开放合作示范区。

     

                     第四章   市场空间布局

     

    一、总体思路

    依托湖北省水陆空铁立体化交通网络体系和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以一大批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为支撑,根据沿路沿江布局、服务生产生活的基本规划思路,结合全省人口分布状况及发展趋势、长江经济带主体功能区规划、湖北省“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突出“十三五”商贸流通业发展重点方向,鼓励和支持传统市场与新兴市场融合发展、商贸服务业与相关产业协同并进,推动以“一主两副、一带、三群一区、多点”为主线的市场空间格局(见图4-1)。

     

    4-1 湖北省市场体系空间布局图

     

    二、市场空间布局

    1、“一主两副”

    以武汉为核心,以宜昌、襄阳为副中心,依托三地产业优势、人口优势、地理交通优势、文化旅游优势、政策优势,建设一批中高端生产性市场和生活性市场,健全现代市场功能,提升市场服务品质,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带动全省、华中地区联动发展,强化湖北在全国市场乃至全球市场的枢纽地位。

    将武汉打造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全国、部分产品辐射全球的全国性综合市场高地(见图4-2。重点建设武汉八大市场:与国际市场无缝对接的用高科技武装的现代化物流市场;全球性跨境电商及电子商务市场;一批全球性和全国性会展市场;辐射湖北省及周边省市的区域性中高端消费品市场;区域级新车二手车汽车后市场;一大批贴近市民的生活性服务市场;一批特色产业市场以及中国湖北品牌市场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完善武汉“市级商业中心、区级商业中心、社区级商业中心、特色商业街区”为核心的“3+1”实体商业和“网络终端+网上商店+快递配送”为核心的网络零售商业,兼顾重点发展地区商业、各类产业园区商业的布局引导,完善商贸物流园区、城市公共配送中心和末端物流配送点等商贸物流基础设施布局。

    4-2 武汉国家级市场中心

    推动宜昌增强中心城市功能,着力发展商贸物流、工业物流、口岸物流、中高端消费品市场、电子商务、旅游文化为主的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市场功能,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增强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和竞争力。提升传统商贸,完善城乡流通体系、城镇居民服务体系、农村便民商业体系和农产品流通体系四大体系。

    推动襄阳增强中心城市功能,初步建立起以功能集聚的批发市场为中心,以绿色便捷零售市场为基础,以高效规范的电子商务等新型市场为重要补充,有形和无形市场相结合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联动发展,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流通效率明显提升,更好发挥商品集散、价格形成、消费集聚、产业服务功能。以襄阳为节点,深化区域合作,推动区域大商贸、大物流发展,辐射带动汉江沿线和鄂西北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2、“一带”

    即把恩施、宜昌、荆州、荆门、潜江、仙桃、武汉、鄂州、黄冈、黄石、咸宁等城市市场联系起来,建成国家级综合市场产业带(见图4-3)。

    4-3 湖北长江综合市场产业带

    重点推进流通体制机制创新、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商贸流通产业创新与重组等工程,打造水陆铁无缝对接的现代物流市场带、多业态旅游市场带、大宗产品市场带,培育壮大输送型与输入型兼备的跨境电子商务市场带、新兴现代服务业市场带。市场之间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和组团式发展,释放出湖北市场体系建设的新动能,形成传统业态与新兴业态互补、商品市场与新兴服务市场互联、流通产业与旅游文化产业互融、市场建设与工业4.0互促的产业发展格局。

    突出荆州市国家区域级流通节点城市地位,促进荆州市流通功能升级,发挥区域市场带动作用。支持荆州将两湖绿谷农产品交易市场和华中淡水品交易中心打造成为全国性农产品交易中心。支持建设荆州商贸综合物流区,发展荆州区域性购物中心。

    3、“三群一区”

    即“鄂东”市场群、“鄂西南”市场群、“鄂西北”市场群及咸宁生态市场示范区(见图4-4)。

            图4-4 湖北区域级市场“三群一区”空间布局图

    ——“鄂东”市场群

    立足于鄂州、黄石、黄冈等地地域特点、市场基础、产业基础和交通条件,打造区域级电子商务市场集群和现代商贸物流中心,打造农产品集散中心。

    重点建设电子商务及现代物流产业链和湖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市场集聚区。依托鄂州燕矶货运空港(全球第四、亚洲第一的货运空港集散中心),黄石市保税物流中心,106316318国道,体制机制创新优势,重点建设电子商务及现代物流产业链。通过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跨境电商、快递物流和中转物流,把本地产品送往全球和全国市场,把外地优质产品引入本地市场,培育湖北东部特色市场品牌,形成湖北市场体系建设新高地。依托141个湖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黄冈)集散中心为基地,借助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现代技术,生产加工适应国际国内需要的湖北地标产品体系,做大湖北地标产品市场,使之成为武汉城市圈市场群重要组成部分和鄂东市场增长级。

    ——“鄂西南”市场群

    立足于宜昌、荆州、荆门、恩施四地市场基础、产业基础和交通条件,打造国家级农产品市场集群和辐射全球的商贸旅游文化专业特色市场。

    依托国家“农谷”和江汉平原丰富的水产品、鄂西生态旅游资源和本地农产品市场基础,重点建设两湖绿谷、三峡物流园农贸城、中国农谷农产品交易大市场、武陵山区商贸物流中心、全国富硒产品交易中心农产品市场群,做大湖北农产品品牌。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服务外包、快递物流、大数据等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型业态。积极推进流通产业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产业融合,打造一流的国际文化旅游市场,做强商贸旅游文化深度融合的国际市场品牌。建设新车二手车汽车后市场和电子商务市场。

    重点引进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智慧城市等现代化市场理念和现代技术,提高市场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效益,加快传统业态与新兴业态的全面融合。积极促进商贸、文化体育、休闲娱乐、社区服务、家政服务等生活型服务业的繁荣发展。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方式改造提升传统业态,积极培育新型服务领域。

    ——“鄂西北”市场群

    以襄阳市场群为核心,以十堰、随州市场群为支撑,打造立足襄十随、辐射华中地区和陕渝川的区域级综合市场群。

    重点建设新车二手车汽车后市场、汽车动漫文化市场、高科技市场、电子商务市场和文化旅游市场,擦亮“车都”(襄阳、十堰)、“水都”(丹江口)、“香菇之乡”(随州)等品牌,大力推进有机食品、优质农产品、中药材、绿松石等商品市场建设,着重推进物流配送和连锁经营,将鄂西北地区建设成为华中地区重要的汽车、农产品、中医药产品交易市场以及旅游服务市场。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打造秦巴山区产业精准扶贫示范区。

    ——咸宁生态市场示范区

    借助良好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市场、农家体验旅游市场、健康休闲服务市场。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和农村市场信息化建设,提高边远山区市场供给质量、完善市场供给结构,凸显生态旅游消费市场和绿色农村市场特色。深化与岳阳、九江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打造“小三角”流通节点城市。

    4、多点

    “多点”是指旨在加快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在湖北省与相邻省市相邻的边界地区,建设一批口子镇市场,重点完善口子镇商贸物流基础设施、生态旅游、农家体验旅游和公共服务体系,通过市场体系建设带动口子镇相关产业发展、劳动就业,助力湖北省在中部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重点建设地处幕府山区、湘鄂赣毗邻的黄石市阳新县、咸宁市通山县、通城县口子镇,地处秦巴山区、鄂湘黔渝毗邻的咸丰县口子镇,鄂渝毗邻的利川市口子镇市场,地处秦巴山区、鄂渝陕交界的竹溪县、竹山县口子镇,鄂豫陕交界的郧西县、郧县口子镇,地处武陵山区、湘鄂渝毗邻的来凤县口子镇,武陵山脉、巫山山脉、大巴山脉余脉盘踞、鄂渝毗邻的巴东县口子镇,鄂渝毗邻的的建始县,地处大别山区的随县、广水市、大悟县、红安县、麻城县、蕲春县、英山县、黄梅县等县市的口子镇。对具有特色资源、区位优势的小城镇,通过规划引导、市场运作,培育成为文化旅游、商贸物流、资源加工、交通枢纽等专业特色镇。培育壮大口子镇市场,完善商贸物流服务、金融服务、交通节点等功能,建设跨区域商贸物流节点和加工基地。加大口子镇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积极引导当地居民使用现代化流通手段和工具,通过互联网+等新兴营销方式把特色农副产品远销到外地,发展成为服务农村、带动周边的综合性小城镇。

     

    三、市场层次规划

    全省旨在形成以武汉为核心,逐级辐射湖北省域、华中地区、全国、全球四个层次的市场网络,形成一心多级、“立体化”发展格局。如图4-5所示。

    1、辐射湖北省域的地区级市场网络。以高速公路、省道、国道、长江和汉江、铁路为支撑,开展省域市场及周边市场互联互通。

    优化城乡市场体系,完善市区商贸流通设施,加快城区与县域对接融合,推进城市商贸流通设施向农村延伸,加速农村流通现代化进程,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流通格局。工业消费品市场形成国家级市场中心—区域级市场中心—城市级商业中心—片区级商业中心—社区商业中心五级市场空间体系。农产品市场形成大型农产品集散中心—区域农产品批发市场—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城市集贸市场群为支撑的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强中心乡镇、社区、园区市场建设步伐。大力开展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农校对接,推动城市商业向农村延伸,畅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的双向流通渠道。破除市场行政区划壁垒,支持武商、中百、中商发展跨区域连锁网络体系,支持富迪、黄商、东方积极开拓农村市场。

    4-5 湖北四个层次的市场网络规划

    2、辐射华中地区的区域级市场网络。经由本地辐射华中地区的公路网、铁路网、长江黄金水道,贯通本地市场与华中市场,实现与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的互联,建设一批区域农产品批发市场、区域商贸物流园、商旅文融合发展示范区,形成一批跨区域开展商贸合作的试点经验。创建三峡物流园农贸城、鄂西北桑蚕示范基地等区域市场品牌。

    3、辐射全国的国家级市场网络。以国家和湖北大力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以铁路、高速公路、水路、航空立体化交通网为支撑,大打市场组合牌,实现与其他省市错位互补,形成以武汉为核心、辐射全国的高端零售市场、特色农产品市场、自主电子商务品牌、健康养生市场、绿色低碳市场网络体系。积极组织开展湖北特色产品进京、进发达地区、进交易平台、进大型商超活动,加快全国布点和品牌推广推介。创建汉口北市场群、湖北华中棉纺交易中心、随州香菇市场等国家市场品牌。

    4、辐射全球的世界级市场网络。以航空、铁路、高速公路、水路为支撑,大力培育世界级的湖北市场品牌,建设一批国际化湖北品牌以及与跨国公司在光电子、生物医药、食品、医药用品、服装、新能源等领域全球供应链相衔接的国际市场体系。

     

                                          第五章   重点领域与主要任务

     

    一、工业品市场

    推进传统商业转型升级。鼓励零售企业加快向集中采购、买断经营、开发自有品牌转变,从经营商品向经营商品+服务转变,提高自营比重。鼓励流通企业通过兼并、特许经营等方式,扩大连锁经营规模,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推进无店铺零售业发展,积极创新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新模式。

    加快商品交易市场转型升级。加快商品交易市场信息化建设,拓展服务功能。加强与电子商务平台合作,促进批发零售企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增强线上信息交互、在线交易、精准营销等功能,提升线下商品集散、真实体验、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功能。推动市场功能拓展,加强商业模式创新,加快市场平台化发展。

    增强湖北市场辐射能级。科学规划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形成以产业为支撑,主要交通枢纽为依托,布局合理、货畅其流的大宗商品交易网络。壮大一批专业批发市场和特色市场,形成层次分明、主业突出、功能完善、相互补充、高效畅通、覆盖全省、辐射周边乃至全国的现代商品市场网络。

    构建便民消费市场体系。实施网点结构化改革,实行商业网点总量控制、结构优化。优化社区商业,鼓励建设集社区菜市场、便利店、快餐店、配送站、再生资源回收点及健康、养老、看护等大众化服务网点于一体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加强农村生活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一批集零售、餐饮、文化娱乐、配送等于一体的多功能乡镇商贸中心。

     

    二、农产品市场

    优化市场空间布局。控制农产品市场总量,压缩建设规模。按照武汉、鄂西南、鄂西北3大幅射圈构架,以4个层次进行布局,形成大型农产品集散中心—区域农产品批发市场—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终端消费市场群为支撑的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见图5-1)。

    优化大型集散地(中心)农产品批发市场布局确立武汉、荆州(宜昌、恩施、荆门)和襄阳3大辐射圈中心批发市场在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中的领先地位,构建以白沙洲、四季美、荆州两湖绿谷、恩施华硒农产品批发市场、襄阳四季青、荆门多辉农产品物流园、十堰鄂西北农副产品物流交易批发中心、黄州武汉东海吉星农产品物流园、蕲春中药材为核心的大型集散地(中心)批发市场辐射圈,完善其集散中心、交易中心、价格形成、信息发布、标准化建设、服务引领和产业带动的功能。

    优化区域综合农产品批发市场通过提升能级,在鄂东地区、孝感市、咸宁市、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荆门市、恩施州、十堰市、随州市、神农架林区建立连结中心批发市场和终端销售市场、上下端功能衔接的区域批发市场,实现全省各区域间的整体联动,形成协调的批发市场结点和现代化的农产品物流网络,逐步实施部分传统批发市场向区域批发市场转型的调整与提升。

    夯实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布局建立以“潜江-欧盟-小龙虾”、“宜昌-俄罗斯-柑桔”、“张港-东北-花椰菜”、“清江-华东-淡水鱼”、“长阳-海外-高山蔬菜”为代表的30条稳定的特色农产品产销链。

    优化终端消费市场布局升级改造一批标准化农贸市场(菜市场),实现在城区的全覆盖。规范连锁超市农产品经营,合理布局便民肉菜店、农产品连锁销售网点。依托电子商务的农产品流通终端消费市场配套网络构建,大力推进以“家事易”为代表的社区农产品消费流通结点布局。

                5-1 全省农产品市场布局

    健全农产品市场功能。完善交易设施、消防及安全设施、宣传设施、服务设施、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等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加强包装配送、冷藏冷冻、仓储贮存、电子结算、检验检测和安全监控等设施建设。

    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健全覆盖农产品集货、加工、运输、销售各环节的冷链物流体系,重点加强分级、包装、预冷等设施建设。支持重点产区和集散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快冷链系统建设,实现生鲜农产品从产地到销地的一体化冷链物流运作。

    稳定农产品产销衔接体系。支持大型连锁零售企业建立产地集配中心和生鲜物流配送中心,实现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大型连锁零售企业的有效对接。在已有的“蔬菜直营店”模式基础上,在大中城市探索采用流动售卖车模式,完善标准化的运输工具和冷冻冷藏设施,实现农产品与城市社区的无缝对接。加强湖北农产品营销中心(销售专区)建设力度,引导更多的湖北名优新特农产品通过营销中心销售。

    加强公益性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推动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完善公共加工配送中心、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检验检测中心、消防安全监控中心、废弃物处理设施等公益性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功能实现的长效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直接投资、改造补助、产权回购回租等方式,建设公益性农产品零售市场,组建公益性市场经营管理公司,建设公益性菜市场、平价菜店等。发展公共加工配送中心和冷链物流,推动公益性农产品零售市场连锁化经营。完善公益性市场的投资、运营及监管机制,形成公益性农产品市场与其他市场相互促进、有序竞争、协调发展的农产品流通新格局。

     

    三、汽车与二手车交易市场

    以调结构为主线,重点发展二手车市场,完善二手车市场空间布局,优化企业结构,促进汽车市场均衡发展。

    支持二手车市场换档升级和品牌化建设。大力发展品牌二手车经营,用品牌化的思维规范引领我省二手车市场的经营与管理,提高二手车市场服务水准和品牌影响力。整合改造已有交易市场,引导现有市场实行优化整合,提高市场效率,建立良性的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积极推动二手车行业经营主体多样性发展,丰富完善市场服务功能。

    推动传统交易方式与现代交易方式有机融合。支持传统市场与新兴市场互融互通,不断提高汽车流通现代化水平。积极规范发展二手车电商,支持互联网公司打造4S店式的全产业服务体系,打通全产业链,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高品质服务。

    大力发展汽车与二手车交易市场的服务体系。重点发展汽车二手车交易专业评估机构,培育训练一大批专业性强、职业道德水准高的二手车评估师人才队伍,为二手车交易提供良好的资信服务。完善二手车交易信息服务体系,推动二手车公共信息的公开化,实现二手车保险信息、维修记录等信息在全社会公开共享,破除二手车交易中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流通梗阻。

    推进报废车回收拆解体系建设和行业升级。引导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区域性报废汽车破碎示范中心,促进汽车循环消费。支持各地尊重市场发展规律、历史基础、城市规划建立报废汽车破碎中心,着力提高回收拆解技术、管理和专业化水平,推动实现回收拆解设施现代化、作业流程标准化、废弃物处理无害化,为加快老旧汽车报废更新、促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有力支撑。

     

    四、电子商务市场 

    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支持农村商业网点信息化改造、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引导电子商务企业、物流快递企业下乡,大力推广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完善农村电子商务配送服务网络以农产品上行为重点,继续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试点工作。完善县级电商服务中心、乡镇服务站和村级服务点功能和配套设施,全面推进全省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体系建设。

    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引导更多农民和涉农企业参与农产品电子商务,支持各地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链,开辟农产品流通新渠道。

    发展智慧商业。推进城市商业智能化,鼓励各地基于互联网技术培育一批多功能、多业态商业街区,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线上线下互动的智慧商圈。促进电子商务进社区,鼓励电子商务企业整合社区现有便民服务设施,开展电子商务相关配套服务。

    促进线上线下市场融合。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批发企业或批发市场开设网上批发贸易平台,创办网上商城,开拓网络批发渠道。引导各地区将电子商务引入农产品交易中心建设,支持市场基础好、地缘条件优越、货品资源丰富、市场需求量大的区域农产品交易中心走电子商务与实体市场融合发展之路。鼓励流通企业加强信息系统改造。

     

    五、强化商贸物流支撑体系建设

    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商贸物流主体。瞄准国内外实力雄厚的大型物流企业,鼓励其在湖北设立采购中心、区域分拨中心、分包中心、配送中心等职能总部或分支机构。支持本土龙头物流企业创新运营模式,通过兼并联合、资产重组、功能剥离等方式做大做强,成长起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物流集团。

    扎实推进一批重点商贸物流园建设。以大型物流园、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三个层级节点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快物流设施建设,重点提升服务能级。

    优化城市物流配送体系。依托湖北现有综合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物流配送中心,打造完备的现代电子物流体系。按照一体化要求,完善物流节点布局,支持一批工业园区、商贸旺区、居民社区、专业市场专业配套物流中心发展。畅通都市物流通道,加强物流通道规划设计和组织实施,打造方便快捷都市物流通道系统。

    大力发展快递物流。大力发展基于电子商务的快递服务,深化快递业与淘宝电商、顺丰快递、农村土特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等电子商务领域的战略合作。加快开发中高端快递增值服务。鼓励快递企业建立高于国家《快递服务标准》的企业标准,开发差别化服务、物流增值服务和综合配套服务。推动快递服务向产业上下游延伸。深化交邮合作。

    推动物流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模式创新。以打造智能物流信息服务为抓手,依托各地区物流信息中心等项目建设,大力推动移动智能终端、物联网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中的运用,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积极发展集采购、销售、售后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全国乃至全球的全过程供应链物流服务,支撑企业拓展融资租赁、设备维修、贸易展示等供应链增值服务。推动专业物流企业向供应链综合企业转型。加强物流技术与商业模式融合创新,强化对电子商务、邮政快递、商贸、会展业的配套服务能力。加强物流信息技术与行业管理融合创新,利用新技术升级传统行业监管模式。

     

    六、推进与长江中游城市群深度融合

    进一步完善合作机制。建立全方位的政府协商协调体系,尽快在省级层面组建跨省的工作协调机制。

    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在省级层面着力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市场、文化旅游、生态环保等五个一体化建设,加强规划和项目对接,强化湖北与其他省市更多的协作,在多方面形成联盟,共享资源。

    建立和巩固武汉城市圈圈内产业交流合作平台。鼓励武汉与周边城市产业互动、双向转移、协调发展,促进武汉城市圈圈域产业的一体化。

    支持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率先走出去。支持武商、中百等商贸流通企业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建立连锁分支机构,或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同业实行收购、联合重组。同时,在逐步消除制度性要素障碍的基础上,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统一的商品与要素市场,逐步建立统一的收费、外贸、质检、检验检疫等制度,构建统一的区域性结算平台。

     

                         第七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加强对市场体系建设的领导和协调,强化部门协作,加大相关部门信息沟通共享,推动建立立体、高效、快捷的企业服务平台体系。建立由地方商务部门牵头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会同其他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加强对市场体系建设的统筹规划、指导协调,形成部门合力,引导社会资本合理布局。

     

    二、注重规划引导

    对市场建设予以适当控制,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科学编制商业网点规划,将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级以上城市商务主管部门可根据商业网点规划和本地实际,会同国土、规划等部门,定期制定并发布本地鼓励和限制建设的商业网点指导目录,引导社会投资。

     

    三、优化市场发展环境

    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商务行政执法,提升监管效能。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失信惩戒制度。指导市场行业中介组织开展行业信用建设,组织会员企业参与行业信用评价活动,建立信用档案,实行信用分类监管,综合运用信用信息联网、信用公示、信用评价等多种手段,跨部门联合惩戒机制及诚实守信企业激励机制,保证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

     

    四、加强规划实施和督导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加强对本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和督导。加强商务领域各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地方规划与本规划的统筹管理和衔接协调。各级地方商务主管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