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孝感市商务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6-11-01?? 阅读: 次?? 字体: 大 中 小
-
?????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孝感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着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机遇期,也是我市更加主动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转变商务发展方式,推进流通现代化,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关键时期。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配置资源,商贸指导生产,流通促进发展的新要求,更好地发挥招商引资、社会消费、外贸出口对全市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拉动作用,特制订《孝感市“十二五”商务发展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时期全市商务发展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我市商务工作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省商务厅大力支持下,以加快“两型社会”建设为动力,大力实施“开放先导”战略,抢抓国际和沿海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关于促进商务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努力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复杂变化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积极开拓创新,务实进取,商务经济进入质量、效益和速度协调发展的“快车道”,提前或超额完成了各项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目标。这五年,是我市主要经济指标全面倍增,商务经济发展又好又快的五年,是我市商务工作对全市经济拉动力显著增强、对社会发展贡献度突出提高的五年。
(一)对外贸易实现跨越发展,出口竞争力明显提高
“十一五”期间,我市大力实施外向带动战略,积极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努力进口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对外贸易迈上新台阶。
1、进出口总量进一步扩大。“十一五”时期进出口总值达到13.39亿美元,是“十五”时期进出口总值4.53亿美元的3倍,完成“十一五”规划进出口目标总值12亿美元的111.6%,超目标11.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长比进口更快。2008年,我市出口达到2.34亿美元,实现了从1亿美元到2亿美元的新跨越。2010年全市出口2.97亿美元,是“十五”末期2005年出口值1.01亿美元的2.9倍。“十一五”全市累计出口达到10.33亿美元,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出口总额8亿美元的129%,超目标29个百分点,是“十五”时期出口总值2.78亿美元的3.7倍;年均增长24.2%,高于规划预期增幅8.2个百分点。
2、出口商品结构明显改善。机电产品继续保持“十五”时期成为我市第一大类出口商品的地位。“十一五”期间,全市机电产品出口4.67亿美元,是“十五”时期机电产品出口总值1.54亿美元的3倍,占“十一五”全市出口总额比重达到45%。2009年,全市机电产品出口8967.6万美元,绝对额、增幅均列全省各市州第6位。2010年,全市机电产品出口首次超过1亿美元大关,达到1.24亿美元。
3、出口市场进一步拓宽。“十一五”期间,我市形成了以亚洲、欧洲、北美洲为主要市场,以拉丁美洲、澳洲、非洲为新兴市场的多元化局面,特别是对美国、俄罗斯、德国、英国、印度等国家的出口增长较快。例如:“十五”期末的2005年,我市对美国出口693万美元,占当年全市出口比重为6.9%,而至“十一五”的2009年、2010年,对美出口分别为2185万美元、3120万美元,出口增幅分别为41.5%、42.8%,这还是在美国爆发国际金融危机阶段取得的市场份额,充分表明我市出口市场开拓能力进一步提高。
4、出口主体规模迅速扩大。“十一五”时期的2010年,全市有出口实绩的企业达到109家,比“十五”期末的2005年的66家净增65%。“十一五”期间,年出口超过1000万美元规模的企业达到9家,它们分别是保丽家具、福星科技、爱普科斯电子、黄麦岭磷化、宜化双环、惠维电器、三泰皮草、环福塑料、爱仕达电器公司,比“十五”时期只有保丽家具与福星科技2家过1000万美元企业,净增7家。
5、地方特色出口产业集群进一步壮大。2005年,以保丽、福星科技、爱仕达电器为主体的5家金属制品企业群,出口 4071万美元,而在2010年,7家金属制品企业群出口达到6136万美元,增长50%; 2005年以爱普科斯、富华精密为主体的孝感城区8家光机电企业群出口1148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11.4%,而2010年,孝感城区光机电企业群扩大到15家,出口总额4899万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16%;2010年,汉川有出口实绩的童车企业从2005年的6家增加到了13家,年出口额2539万美元,是2005年的3倍;安陆粮机出口企业从4家增加到6家,年出口额652万美元,是2005年的3.7倍。全市板块产业渐具规模,地方特色经济凸现出极大活力。孝南区蜂产品出口基地已由省政府授牌为湖北省十大农产品出口基地之一;安陆粮机出口基地和汉川童车出口基地已被省商务厅分别初列为高新机电与童车出口产品基地。
(二)国内贸易较快增长,消费品市场日趋繁荣
“十一五”时期,我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扩内需、促消费”的宏观政策,加强商贸基础设施建设和消费结构调整,全市商贸流通业取得长足进步。
1、流通总量进一步扩大。“十一五”期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达到1380.8亿元,年平均增长19%,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总额1148亿元的120.3%,超目标20.3个百分点。其中,201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85.2亿元人民币,规模居全省第五位。
2、统一开放的市场格局基本形成。“十一五”时期,欧洲最大、世界第二零售巨头家乐福已正式落户孝感城区,一座营业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就业岗位超过1000个的现代化大型超市家乐福孝感购物广场已于2011年初开业经营。中百仓储、武商量贩、国美电器、小蓝鲸、艳阳天、肯德基等国内外知名商贸集团通过连锁经营等形式在我市扩张;而孝武电器、孝商集团、金润超市等本土大型商贸企业也纷纷向县市及乡镇发展。
3、流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大部分购物中心、超市、大中型商场分别应用了条形码技术、管理信息系统(MIS)、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了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2010年9月,促成湖北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在云梦县开通,为物流行业提供企业注册与认证、信息发布与货物定位、远程培训与经营管理等全程免费服务。这些当代科技手段的应用,降低了流通成本,极大提高了流通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促进了国家扩大内需政策落实和消费升级。截至2010年12月,全市“家电下乡”销售家电累计49.8万台(件),销售额11.4亿元,落实财政补贴1.4亿元,兑付率居全省前列。
4、消费市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截止2010年底,全市各类商业网点数2.3万多个,其中:年营业额500万元以上的批零兼营企业215家,年营业额200万元以上的零售企业336家;满足消费需求的中高档卖场与宾馆酒店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改造新建了孝感宾馆、乾坤商务酒店、乾坤大酒店、王朝大酒店、锦怡酒店等,特别是全省二线城市的首个都市综合体项目——铜锣湾(孝感)家居广场和全市第一个五星级酒店——美丽国际大酒店相继于2009年10月、12月隆重奠基建设,成为孝感市全新标志性建筑;孝感城区还改造或新建了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文化路精品服饰、八里街百货批发、宇济城休闲娱乐、香澳路步行街等4条商业街和桂桥家具、大东门服饰、全洲国际商城等3个专业市场。
(三)吸收外商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利用外资质量不断提高
“十一五”时期,我市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吸收外资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1、利用外资总量显著扩大。“十一五”时期实际利用外资总额6.9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累计6.4亿美元),年均增长15%(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16%),比“十五”利用外资总额3.3亿美元增长一倍。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6亿美元的106%,超出6个百分点。其中,2006年、2009年我市被评为全省利用外资先进单位;2007年云梦县、孝南区位列全省30个利用外资过千万美元县(市)区的第九、十位;全市实际使用外资额从2006年至2010年每年以超过2000万美元的绝对额逐增,连续4年在全省地市州中排名第五位。2010年度,全市实际使用外资额增幅位列全省第二位。
2、单个项目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十一五”时期,全市累计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09家,吸收合同外资8.4亿美元,单个项目合同利用外资额平均达到767万美元,是“十五”单个项目平均合同外资额257万美元的3倍。
3、外资结构进一步优化。我市一、二、三产业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分别从2005年的6.3%、70.9%和23.2%相应变为2010年的4.5%、85%和10.5%。先进工业制造业比重上升,有利于全市产业升级和税源建设。
(四)内联引资成果丰硕,区域招商特色显著
“十一五”期间,全市进一步升华招商引资理念,“县域经济就是招商经济”、“发展就要招商”等理念深入人心。通过成功参加或组织举办中博会、赴港招商、日韩招商、环渤海招商、厦门投洽会、孝感金秋十月经贸洽谈会、中国光彩事业行项目签约等一系列重大活动,内联引资取得辉煌成果: 2010年实际引资235.8亿元,“十一五”时期内联引资总额达到569.2亿元,年均增长45%,并且招商特色显著。
1、承接产业转移成效突出。“十一五”期间,全市通过内联引资,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和加快产业协作配套。一方面:坚持面向港澳台、珠三角、长三角、渤海湾,加快吸收国际与沿海资本;另一方面,加快融入武汉城市圈,特别抓住武汉一批重大工业企业外迁机遇,引进了一批光电、汽车产业配套项目,以及一批纺织、服装、食品、医药外迁企业落户孝感。
2、招商方式特色明显。“十一五”期间,孝感市招商引资信息服务中心、孝感市人民政府驻深圳招商办事处、驻上海招商联络处相继成立,驻点招商、产业招商、委托商协会招商等取得实效。
3、园区聚集功能提升。深圳高新产业园、上海工业园、温州工业园等一批产业园区相继开工建设;产业集群效应不断增强,孝南区继引进维达、恒安生活用纸名牌企业后,又新引进中顺、金红叶等企业集团,正在打造“中华纸都”;汉川市先后引进达利食品、银鹭集团等20多家关联企业,正在打造武汉近郊最大食品加工园区。
(五)外经业务取得突破,“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
“十一五”期间,我市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国际合作程度明显加深。特别是外派海员与外派技工成为我市实施“走出去”战略中的亮点,并已形成了自己的劳务输出品牌。
1、外派劳务机构逐步健全。“十一五”期间,我市成立了孝感市外派劳务领导小组,设立了省级外派劳务综合基地——孝感市外派劳务服务中心;建成了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为依托,以大悟、孝昌、孝南三个海员或劳务服务中心为展翼的选拔、培训、输送网络。
2、外派人数逐年上升。“十一五”期间,我市通过省内外有资质的外经公司、境外项目和境外就业等方式分别向日本、俄罗斯、扎伊尔、新加坡、沙特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外派劳务人员累计10000余人次,涉及纺织服装、医疗卫生、服务业、建筑业等领域。其中2009年派出4590人次,是“十五”末2005年353人次的13倍,占当年全省外派总人数1.5万人的30.6%。大悟、孝昌、孝南的建筑工已在非洲具有很高的知名度,而应城的纺织女工则在日本具有突出的影响力。
3、境外投资与承包工程取得新突破。至“十五”期末,我市只有在澳门设立的消防器材公司、福星科技集团在越南设立的办事处等。但在“十一五”期间,海外投资取得新进展:2007年,湖北汉电电力集团在香港设立李道发展有限公司;2008年,应城神风摩托机械有限公司在土耳其设立分厂;2009年,汉川三泰皮草公司在俄罗斯、汉川雅贝儿童用品公司在乌兹别克斯坦、湖北奕龙国际公司在美国分别设立了办事处或营销中心。2010年9月,我市一级建筑资质企业湖北中南路桥有限责任公司已经省商务厅批复,获得对外承包工程资格,填补了我市承包境外建筑工程的空白。
(六)商务拉动经济的力度增大,促进作用增强
“十一五”期间,商务经济对全市经济拉动作用进一步显现出来。以2008年为例,当年全市外贸出口达到2.34亿美元,出口增长对当年全市GDP增长贡献率为3.28%,对GDP增长拉动度为0.4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断增长,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度逐年提高:“十一五”前四年消费拉动度分别达到5.7%、6.6%、6.8%、9.1%;招商引资综合贡献逐步显现,引进资金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30.9%,引进企业上缴税收占全市总额的25.5%,创造就业机会超过20万人次。商务经济的发展加速了生产与流通企业的运转,促进了科技进步与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市场空间与产业对接条件,对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
二、“十二五”全市商务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我市商务发展面临的有利因素与条件
1、世界经济总体复苏是主导潮流。后金融危机时代,随着世界经济逐步的、持续的调整,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不可逆转,私人消费、跨国投资、全球贸易都将不同程度回复,区域经济合作日益加强,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将进一步加快。这从客观上有利于我市开展国际经济合作,发展外向型经济。
2、国家及湖北省发展战略拓展了新的开放空间。国家“十二五”期间实施新一轮对外开放,加快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将扩大内地市场的开放,将扩大服务业的开放,将加快我国资本与劳动力“走出去”发展步伐;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的若干意见》,提出推进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战略等,将推动全省开放水平和层次不断提升。这些为我市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3、孝感独特区位优势有利于抓住战略机遇期。孝感作为武汉城市圈核心圈层地区,有利于更多更快地分享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带来的机遇;孝感经济高成长、生产生活消费潜力大的特点,有利于抓住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带来的机遇;孝感良好的地理位置、优越的交通条件、丰富的人力资源、较低的商务成本等,有利于承接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向内地转移带来的机遇。
4、孝感工业化中期是加速发展黄金期。根据国内最新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测算,2010年我市已整体跨入工业化中期的门槛。国际经验表明,在这一阶段,工业规模加速扩张,城镇化水平加速提升,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加速增强,吸收外来资本与技术能力加速提高。这为孝感发展商务经济提供了重要基础条件。
(二)我市商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1、国际经济利益冲突加剧。后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复苏基础仍然脆弱;债务危机短期内难以得到解决,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减缓;世界围绕市场、资源、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美欧等发达国家企图让我国为世界经济均衡与复苏承担过多责任,人民币升值呈持久趋向,中国出口空间不断受挤,各种贸易保护主义和制度性歧视明显抬头,我国已经成为被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起反倾销反补贴、特保措施最多的国家。这也会对我市扩大开放、搞活流通带来不利影响。
2、我市经济外向度低。一是出口规模偏小。2009年与2010年我市出口分别为1.92亿美元、2.97亿美元,总量分别位居全省17个市州第9位、第8位;二是外贸依存度偏低。2009年、2010年我市外贸依存度分别为2.2%,3.1%,而全省外贸依存度为9.2%、11.1%,孝感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就更大;三是缺乏具有全球、全国影响力的市场主体、产品与品牌。
3、商务发展功能不够完善。基层商务主管部门机构不健全;孝感还没有设立商检机构与海关办事机构,对外贸易通关条件尚待完善;招商引资土地及时供应与银行资金配套方面有时还有困难;农村市场体系和流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这些都是制约我市商务发展的重要因素。
综合分析内外部环境和条件,“十二五”我市商务发展总体趋势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希望与困难同在,希望大于困难。只要我们坚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扬长避短,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市商务经济将比“十一五”发展得更好、更快。
三、“十二五”全市商务发展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国家扩大内需、实施促进中部崛起等战略机遇,以加快转变商务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孝感“两型”社会实验区开放开发和大别山革命老区试验区建设为龙头,以各类工业园区为载体,着力构建大开放、大开发、大流通的商务发展新格局,突出“提高引资质量、优化出口结构、促进市场消费、拓展外经渠道”四个重点,不断提升全市经济外向度和区域竞争力,为建设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奠定坚实基础,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更大的促进作用。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扩大内需与开拓外需相结合。更加重视开拓国际市场,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和走出去步伐,形成内需外需协调拉动发展的局面。
2、坚持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相结合。做到内商外商一起招,外贸内贸一起抓,“请进来、走出去”并重,推动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更好利用;
3、坚持开放发展与转变发展方式相结合。充分发挥孝感的比较优势,扩大开放领域,提高开放质量,实施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4、坚持扩大开放与深化改革相结合。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努力形成助推商务经济发展的整体合力。
(三)主要目标
通过五年的奋斗,努力使全市商务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转变,经济外向度和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主要商务指标实现总量翻番,并在全省争取进位。
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 预计2015年达到880亿元,累计总额达到3248亿元。
②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预计2015年达到6亿美元,累计总额达到22亿美元;
③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10%,5年累计总额达到11亿美元。
④内联引资:年均增长20%以上,5年累计总额达到2105亿元。
⑤外经合作取得进一步发展:新设立境外投资企业或办事机构4-5个;确保在稳妥的前提下扩大外派劳务规模,提升外派劳务层次,增加外派劳务收入。
四、“十二五”商务发展工作重点与措施
(一)加快推进流通现代化,确保国内贸易稳步增长
1、加快商品市场建设。大力发展现代专业和综合批发市场,重点发展我市有比较优势的区域商业中心、专业批发市场和名特优新农副产品的产地批发市场,加强市场标准化建设,推进市场改造升级。一是推进建设孝感城区北门口、东城区、临空经济区3个市级商业中心;二是规划建设6个县(市)级商业中心(孝南纳入市区一体化建设);三是推进改造农产品批发市场。跟踪推动县域市场项目建设,规范建设一批带动强、辐射广、影响大的农产品市场。同时,全力推进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升级,原则上城区农贸市场每年改造1-2家,至2015年底全部完成;“十二五”期末,100%以上的县(市)区建成1个农贸市场亮点工程,80%以上的乡镇都有标准化农贸市场。
2、发展流通市场主体。一是发展高档次的城市综合体。大力引进国际国内知名企业来孝建设多功能城市综合体,鼓励其在主城区、城东区、临空区布局发展,不断提升城市品位。同时,规划每个县(市)“十二五”期间布点建设1-2个。二是优先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主。积极发挥商务职能作用,协同配合交通物流部门,吸引优秀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进入商贸配送体系,努力在全市构建起以综合型物流园区为核心、以功能型物流中心为节点、以骨干型物流企业为支撑的现代物流层级体系。三是全力支持商贸连锁品牌在孝感发展。“十二五”期末,力争引进国际知名零售集团在孝投资建设连锁、直营或加盟店2-5家;中百、武商、中商等省内品牌零售企业在三级城市(县、市)布点率达到90%以上;省内及本土商贸零售企业在县域城区布点率达到100%,在乡镇布点率达到80%以上。四是加快家政服务主体建设。全市尽快建成1个家政服务网络中心、培育2个家政大型龙头企业、扶持培育14个中小型家政服务专业骨干企业。
3、健全流通服务体系。一是加快孝感城区机械化屠宰厂建设。跟踪服务做好孝感城区机械化定点屠宰厂建设工作,力争2012年建成使用。二是规范酒类流通市场秩序。至2015年,全市酒类经营单位备案率达到95%以上,违法案件查处率100%。建设孝感市酒品检测中心。三是切实做好加油(气)站规划布局。规划新建加油站120座以上,到2015年底,全市加油(气)站累计超过350座,以保证生产和生活需要。四是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力争2015年底,全市乡镇“农家店”覆盖率达到90%以上,行政村“农家店”覆盖率达到80%以上。
4、打造消费促进体系。充分发挥“全国家政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政策作用,突出发展城市社区服务业,进一步完善家政服务网络,扩大社区消费。推进“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工作,带动城乡消费。引导流通企业将传统文化与时尚文化相结合,促进节庆消费。与旅游等部门联动,组织大型综合性活动,带动旅游消费;与农林水部门携手,做好“农超对接”,拉动农村消费。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推广绿色低碳流通模式,扩大循环消费;支持中小商贸企业开展信用保险和融资担保,防范和分担经营风险,扩大信用消费。
(二)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扩大外贸出口规模
1、优化外贸主体结构。加快推进《孝感市外贸出口三年(2010-2012)倍增计划实施方案》,按照重点出口企业、优势出口企业和潜力出口企业进行分类培育,实行“一类一策”、“一企一策”、“点对点”等个性化服务,促进企业出口尽早翻番。突出抓好前20位出口大户,着力扶持出口过300万美元企业的发展。力争五年内出口过5000万美元企业5家,过1000万美元至5000万美元企业10家,过500万美元至1000万美元企业15家。到“十二五”末,力争扶持和鼓励福星科技、保丽家具、黄麦岭磷化、双环宜化、惠维照明、惠洋电机等一批企业,形成0.5亿美元以上的出口能力,扶持爱普科斯、小太阳童车、三泰皮草、爱仕达电器、松林光电等一批企业形成0.3亿美元以上的能力。“十二五”期间累计新赋予进出口经营资格企业150家,至“十二五”末期,使全市有出口实绩的企业达到160家以上。特别引进和设立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外贸公司,增强出口活力。
2、调整出口商品结构。重点支持高新技术、机电、纺织服装、特色农产品加工、新兴化工等区域经济带动性强、基础优势明显、劳动就业贡献大的产品出口。加快实施“科技兴贸”、“以质取胜”战略,重点支持出口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开展研发设计、发展高附加值商品出口;加大扶持我市具有资源优势的水产品、蛋制品、米酒食品、茶与银杏饮品等农产品出口。5年间,力争机电与高新产品出口占50%,达到10亿美元以上;纺织与服装占15%,达到3亿美元以上;农副产品出口占5%,达到1亿美元。化工产品出口占12%,达到2.6亿美元。
3、加强出口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出口基地和出口产业群的带动作用。抓好我市现有的省级农产品出口基地——孝南蜂制品出口基地、省级水产品养殖基地——临空经济区闵集小龙虾基地建设的同时,积极优化条件,确保安陆正式申评为全省粮机出口基地,争取汉川申评为全省童车及纺织出口基地、孝感市申评为省级光电子出口基地、大悟县申评为省级中药材出口基地。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对出口基地政策扶持的同时,加大本市(区)倾斜支持力度,促进基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到2015年,力争孝感光电子出口1亿美元、童车出口0.8亿美元、粮机出口0.5亿美元、蜂蜜制品出口0.3亿美元、小龙虾出口0.1亿美元以上。
4、优化出口市场结构。继续稳定扩大欧盟、日本、美国以及东盟等传统市场份额,积极开拓俄罗斯及独联体、西亚、南亚、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使市场进一步多元化;加强对企业境内外参展和海外设立营销机构的指导与扶持。继续做好广交会、东博会、华交会等知名展会的组展工作;积极组织企业入驻“湖北企业(美国)营销中心”和湖北省在非洲、欧盟以及东南亚所建的三个营销中心,鼓励企业自主设立海外贸易机构;引导更多企业开展国际电子商务,并实施网上贸易激励政策,努力扩大客户结识和出口成交。
5、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大力推进品牌培育与科技进步。力争国家商务部认定的国际知名品牌达到1-2个,省商务厅认定的出口知名品牌达到8-10个;使一批出口企业品牌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同时使我市出口企业60%以上拥有境外注册商标或专利,取得质量安全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及行业认证等;积极扩大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以及资源性产品的进口,促进我市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换代,努力利用进口提高出口企业的科技含量和服
务业出口比重。
(三)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提高招商引资水平
1、改善招商引资环境。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营造良好的开放环境。大力实施“开放先导”战略,凝聚全市干群责任心和智慧,坚定不移地以开放促发展,以招商促发展。努力形成“全民招商”氛围,加强与土地规划、财税服务、金融投资、劳动保险等部门的沟通,促进引资项目用地优先安排、招商项目配套资金优先供应、招商引资企业职工生产生活环境改善。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督促检查,落实项目服务责任制,打造优良的发展环境。各地招商局要对亿元以上项目进行分类建档,随时掌握建设动态,推进开工投产;对重大活动签约项目,要坚持“谁签字、谁落实”制度,推进项目到资投产。坚持“专班包保、上门服务”制度,倡导“维护治安、安宁生产”制度,不断优化项目建设良好环境。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奖惩兑现,综合考虑引进项目数量、投资产业方向、到资进度、税收额度、出口拉动率、就业贡献率等指标,科学制定全市招商引进绩效考核办法,重奖有功之臣。
2、完善招商促进体系。充分发挥宣传工具效应作用,广泛通过互联网络、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光盘广告等多种途径宣传孝感的投资环境、产业基础和发展前景,吸引更多企业来孝投资兴业。充分发挥孝感市招商引资信息服务中心、孝感市人民政府驻深圳招商办事处、驻上海招商联络处职能作用,加强与省经协办的联系,加快与产业转出地投资促进机构、行业协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合作,为承接产业转移、促进项目落地创造先机;加强与台办、外侨办、工商联、回归办等部门和机构的沟通与合作,促进多方面的招商引资平台发挥作用,形成多主体招商合力;充分调动各县(市)区和乡镇(场)招商引资积极性、创造性,定期开展招商引资专项活动,突出引进符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要求的新型工业项目、农业产业化项目和现代商贸物流项目;积极组织我市参加国家商务部、省政府或省商务厅等在境内外重点国别、地区举办的重大招商活动,充分利用“投洽会”、“中部博览会”、食博会等重要展会平台,推介宣传我市比较优势和投资环境为核心的区域营销战略,加大对研发中心和目标企业集团研究,制定个性化引资策略;精心策划举办孝汉经贸洽谈会或孝感金秋十月经贸合作洽谈会,加强依托武汉发展孝感工作,加快省内外区域协作步伐;因地制宜地推行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园区招商、网络招商、主题招商和重点项目招商。
3、突出承接转移重点。巩固港澳台、日韩、新加坡、欧美及澳新等重点地区和国家的招商引资,突出抓好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海峡西岸及台湾地区、环渤海地区等重点区域的招商引资。特别关注台湾大企业投资动向,做好台资项目对接;高度重视日本地震后产业布局新特点,抢抓产业转移机遇;吸引东南亚国家大财团投资,积极引进出口导向型项目、基础设施型项目;引进欧美国家跨国公司高科技项目、资金技术密集型项目和商贸物流服务业项目,提升我市产业发展水平。合力推进孝感市经济开发区申报为国家级高新区工作,努力使其成为全市经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全新亮点;同时加大孝南区经济开发区、汉川市经济开发区等7个省级开发区的招商工作,使其成为招大商、高效益、产业特色鲜明的示范开发区;努力协调建设孝感临空经济区外向型经济园区,使其新起新发,尽快发展为重大项目承接地和全市招商引资新增长极。积极引导上海工业园、深圳工业园等14个工业园区招商,打造一批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各具特色的专业园区, 发挥招商引资集聚效应。
4、优化引资产业结构。结合贯彻国家《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和《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落实《孝感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组织征集并编印发布《孝感市优势产业和新兴战略产业投资指南》,引导外来资金投向新材料、新能源、高新技术、先进制造、节能环保、新型服务、生物科技、高效生态农业等重点产业领域,推动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旅游风景区基础设施、新农村建设公共设施、标准化市场建设、城市综合体建设等领域引资步伐。重视医院、学校、文化、体育等社会发展项目招商引资工作,广泛利用市场资金发展社会事业。按照“招大、引强、选优”的思路,开展“定时、定向、定量”招商工作,吸引更多国内外知名企业特别是世界500强、国内100强、知名央企和行业龙头企业积极投向我市具有突出资源优势和工业基础的盐磷化工、农副加工、金属制品、食品医药、建筑材料、汽车及零配件、纺织与服装、重要原材料等领域,促进新兴产业集群发展。通过大规模吸收外来投资,尽快把孝感城区建设为武汉城市圈光电子信息与汽车零配件基地;把临空经济区建设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示范区;把双峰山旅游度假区建设为国家4A级景区和武汉都市后花园;把孝南建设成为全国生活用纸城;把汉川市建设为全国金属制品基地、华中纺织城;把应城市建设为全国盐化产业基地、鄂北温泉度假区;把安陆建设成为全国粮机出口基地、蛋品加工基地;把云梦建设为全国包装塑料基地;把大悟建设为鄂北绿色能源和中药材出口基地;把孝昌建设为鄂北生态旅游区和电子信息城。
5、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在重点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同时,鼓励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采取BOT、PPP、BT等新型融资方式,推进利用外资多元化发展。鼓励民营企业通过向外商转让股权、产权和在境外上市,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外来资本以参股、控股等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鼓励外商风险投资公司和风险投资基金来孝投资。鼓励外资并购和增资扩股, 鼓励外商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 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现代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 注重引导本地企业在为外资配套过程中形成自主创新能力。
(四)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促进外经合作取得新突破
1、加强外经基础工作。定期组织对外经济合作培训班;建立外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外经信息平台。
2、推动对外承包工程。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申报外经权,服务已取得对外承包工程资质的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扩大营业额和提高收益。
3、扩大境外投资。加强境外投资政策宣传,扶持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力争“十二五”期间,新设海外投资办厂企业或办事机构4-5个。
4、加强劳务外派管理。加快外派劳务服务平台建设步伐, 加快完善我市外派劳务招募、培训、输送、跟踪服务的网络体系;扩大劳务外派规模,提高外派劳务层次; 健全外派劳务安全预警机制和群体突发事件应急防范机制, 保障我市外派劳务规范健康发展。
五、“十二五”商务发展保障措施
(一)加快商务发展体制改革,推进内外贸一体化进程
把内贸和外贸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发挥进出口在平衡市场供应、促进经济协调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积极推动内外贸企业的业务融合,培育内外贸一体化的市场主体,努力做到境内外营销网络一体化、资源配置一体化。建立健全全市贸易促进体系,充分发挥贸促会促进投资和贸易方面的独特作用,形成“政府、商会、企业”三位一体的管理服务新格局。同时,把外贸、外经和外资紧密结合起来,发挥外商投资企业外销出口、外经企业带动出口的积极作用,在招商引资中注重引进出口型企业,在外贸伙伴中发展投资客商,在境外投资项目下带动本地成套设备和原辅材料出口,形成“三外”联动发展。
(二)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立规范透明的商务行政机制
按照“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加快从“以行政手段抓增长”向“以制度建设促发展”转变,从“以管理为主”向“以促进和服务为主”转变。加强政策研究、规划引导。突出建立和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和交易规则,加强公共政策宣传,推进商务规划与流通布局落实;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完善商务运行监测网络。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成立市县两级商务综合执法队伍,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积极参与全国性商业诚信体系建设,加强市场监管和流通领域药品行业管理,确保每年一度的“诚信兴商宣传月”活动不断取得实效;推进商务领域信息化建设,加快实施“电子政务工程”,完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促进商务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强化目标责任管理,健全激励约束工作机制
为确保“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继续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制定科学的考核办法,完善对外开放和商务经济指标考核体系,对规划目标任务实施有效的监控,严格检查考核。将重要目标逐级分解,层层下达,使各级商务部门和各重点市场主体明确任务,明确思路,明确责任,采取积极措施,认真抓好落实,通过实行目标责任制,着力推进重点目标新突破。
(四)完善商务政策促进体系,增强商务事业发展后劲
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积极争取“承接产业转移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外经贸区域协调发展资金”、“外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资金”、“中小外贸企业担保融资资金”、“出口信用保险补贴资金”、“进出口优化结构资金”、“市场体系建设项目资金”等多项促进政策,推动企业做好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和市场开拓力度。提请市委、市政府出台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的若干意见》的实施办法、《关于推动孝感市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实施意见》,鼓励县(市)区出台支持商务发展配套扶持政策,形成全方位、多层次政策促进机制,推动大开放、大开发、大流通。
(五)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商务发展的合力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强各部门间的协调,完善外贸出口联席会议制度、外资审批年检和外经合作联合办公制度等,促进财政、税务、金融、外汇、工商、公安、社保等部门对商务发展的支持,共同营造良好的商务发展环境。继续争取省商检、武汉海关支持,尽早在孝感设立商检、海关办事机构和保税区,改善我市大通关条件。加强与省商务厅联系与沟通,更好落实厅市战略合作协议,为孝感发展争取更多有利政策与条件。充分发挥贸促会、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各产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在协调企业行为、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对外交涉、维护企业权益等方面的职能。加强市场调控和应急系统建设,强化屠宰检疫、酒类专卖、药品流通领域安全执法,加大集贸市场、加油站规范管理与服务。建立粮食、猪肉、食用油、蔬菜等重要生活品市、县、乡三级储备制度。提高市场调度能力和增进社会和谐。
(六)建设务实高效的人才队伍,为商务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实施“人才强商”战略,用好现有人才,稳定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加快推动商务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部司商务谈判专家、驻外商务参赞、省厅领导、跨国公司经理等来孝感传授外经贸发展战略、区域经济竞争策略,提高基层商务干部涉外理论水平和政策服务水平;推行商务干部与企管人员到沿海、沿海商务人才到内地的交流挂职工作制度,强化基层商务干部与企业外销人才开放意识和开拓创新能力。努力建设结构合理、精简高效、德才兼备、开拓进取的公务员队伍,理念先进、机智灵活的事业单位人才队伍,业务精湛、数量充足的商务领域专业人才队伍,为商务事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基础。